攻略

朱元璋去拜佛,问方丈:朕要下跪吗?方丈回答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

  • 来源:哔哩哔哩
  • 时间:2023-08-08 07:09:57

朱元璋去拜佛,问方丈:朕要下跪吗?方丈回答8个字救了全寺的人

明太祖天授智勇,崛起布衣,纬武经文,统一方夏,凡其制度,准今酌古,咸极周详,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,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。——康熙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众所周知,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传奇的一位皇帝,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逆袭为一国皇帝,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也唯有这一个人而已。

不过,朱元璋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点,那就是他生性多疑总喜欢以杀来解决问题,有时候一句很简单的话因为他的过度解读,都会成为了杀人的理由,这便是明朝的“文字狱”。

朱元璋曾经有一次去寺庙里拜佛,看到高高在上的佛祖时,他心中突然有一问:“我需要向佛祖下跪吗?”方丈听了这句话后胆战心惊,好似他巧妙地回答了8个字,才让寺庙躲过一劫。

那么,方丈说的这8个字是什么,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。

1.放牛娃成开国皇帝

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庭中,从小他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,不是在给家中干活,就是在给地主家放牛。

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没有什么大志向,只想吃一口饱饭,父母本事虽然不大,偶尔还能满足他一下。

直至公元1343年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,那一年朱元璋的家乡先是遭遇了旱灾,随后又遭遇了蝗灾,大灾之后又迎来了大疫,瘟疫在朱元璋的家乡大肆流行。

元朝末年朝廷腐败,官府不仅不管老百姓的死活,还不断增加徭役赋税,不少的老百姓因此饿死、病死,朱元璋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世了。

没有了父母的供养,朱元璋只好外出乞讨为生,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皇觉寺。在这里朱元璋成了一名僧人,虽然日常的生活很繁琐,但能吃上一口饭已是奢侈。

然而,战乱之年哪里有真正太平的地方,寺庙里因香火减少经济变得拮据,缺少了收入来源寺庙也养不起朱元璋了,方丈让朱元璋外出云游化缘。

此后的三年里他都在外奔波,云游的时间虽然艰苦,但却让朱元璋增加了见识、开拓了视野。

三年后,朱元璋重新回到了皇觉寺,此时他收到了发小汤和的来信,邀请他一起去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。

朱元璋虽然没有上过学,但在三年的游历却比上学三年学得多,靠着这些知识他在部队脱颖而出,因战场表现出色受到了郭子兴的提拔,还娶了他的义女马皇后。

郭子兴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死后,朱元璋成为了这一支红巾军的领头人,靠着谋臣朱升的九字真言与刘伯温的战略规划,他一步步成了元朝末年三大军阀之一。

公元1364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,3年后他又先后击败张士诚、方国珍统一南方,同年派遣大将徐达北上消灭元朝,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,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都城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
可以说朱元璋的人生是坎坷的,但又充满着传奇,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转变历史上只此一人。或许是小时候经历过太多的苦难,他对老百姓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,时不时就会出巡视察民情。

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朱元璋有一次便来到了曾经的故地皇觉寺,方丈看到是皇帝来了急忙外出迎接,并将其带到了供奉佛祖的大殿之上。

年少时生活在皇觉寺,朱元璋每天扫地敲钟拜佛祖,如今重新回到故地他不由得感慨万千。回想过去的种种,他的目光愈发凌厉,随即语气冷冷地说见了佛祖,朕还需要下跪吗?

2.朱元璋与“僧”的恩怨

从心平气和到语气凌厉,朱皇帝前后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?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他在皇觉寺曾经的记忆了,亦或者说是一段不好的记忆。

当初,皇觉寺在朱元璋走投无路之下收留了他,这的确是一种恩情。可是,按照元朝的规章制度而言,进了寺庙不一定就是和尚,还有可能是打杂的,这种人叫做“行童”。

用现在的话来说,朱元璋属于编制之外的人,他每天干着繁重的活计,只为有一天能够得到主持的认可进而转正。可惜的是,理想是丰满的,现实却是骨感的。

寺庙虽然是祭拜佛祖的地方,但依然也是一个江湖,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,这些人时不时就会欺负一下朱元璋,把最脏、最累的活都给他。

扫地、洗衣、做饭等是朱元璋日常少不了的工作,做得好得不到夸奖,做不好却要忍受谩骂。为了能吃到一口饱饭,为了能够活下来,朱元璋忍了下来,但这种忍却依然没得到回报。

小和尚愈发欺负他,就连老和尚也在寺庙经济不好的情况下赶他走,好似卸磨杀驴一般,那时的朱元璋没有任何的能力,只能默默忍下这一口恶气,在外面艰苦云游了3年。

三年之后朱元璋重新回到了皇觉寺,结果因为汤和的一封信引发了危机。据记载,寺庙里有一些和尚知道此事后,直接去官府要告发他造反。

无论在任何时代造反都是要被杀头的,很显然师兄弟这是要把他往死路上逼,朱元璋急忙离开了皇觉寺,随即去了濠州城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。

总的来说,皇觉寺虽然对朱元璋有过恩情,但也给他留下了很不好的回忆,这一切的一切便是他前后态度变化的重要原因。

古语有云: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”,当年你们对我非打即骂,如今我是皇帝了也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

皇觉寺的方丈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,他自然能从朱元璋的语气中听出杀机,好似自己若是回答不好这个问题,全寺的人都会跟着陪葬。

当然,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不好回答。若是方丈说不用跪拜,朱元璋便可抓住“表里不一”这个由头将他惩处,毕竟方丈信奉的是佛祖如今却不尊重佛祖,这样虚伪的人朱元璋杀过不少。

若是方丈说需要跪拜,意思就是在方丈的眼里佛祖比朱元璋的地位还要大,俗话说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,方丈认为佛祖比皇帝的地位还高,难道是想要造反吗?

大儒宋濂就曾说过一句话,被朱元璋解读为“孔子比皇帝的地位高”,差点就丢了小命,方丈若是选择第二种说法不仅自己会死,甚至还有可能牵连全寺。

幸运的是,皇觉寺的方丈也是一位博闻强识的人,他想来想去想到了宋太祖与大相国寺方丈有同样一番对话,直接将其生搬硬套了过来,稳稳当当地解决了危机。

3.见在佛不拜过去佛

宋朝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,曾写过一本记录朝庭旧事和士大夫琐事的书籍,此书名为《归田录》,其中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
话说,北宋时期佛教十分的兴盛,都城开封还有一座著名的寺院相国寺。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次便去寺庙里祈福,烧香的时候他心中突发疑问,自己需不需要跪拜佛祖呢?

于是乎,他便将心里的疑问说给了当时的高僧赞宁,后者是一位博学多识的人且情商非常高。听到赵匡胤这么说,他便懂了皇帝想要表达的意思,微笑地回到:“不用跪拜”。

赵匡胤不明白其中的原因,毕竟在僧侣眼中佛祖不应该是最大的吗?他紧接着问“何故”,高僧赞宁此时回答了7个字“见(现)在佛不拜过去佛”。

意思就是说佛祖是过去的佛,赵匡胤是现在的佛,既然都是佛自然不需要跪拜。后来,北宋便形成了一种既定的制度,那就是皇帝焚香“皆不拜也”。

画面回到皇觉寺中,面对这朱元璋的提问,方丈娓娓道来:“见在佛不拜过去佛”。朱元璋听到这样一个回答后,现实表情一愣不知所措,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。

在我国古代皇帝有时候也被称之为“见在佛”,其来源便是上述的故事,而佛一般都是胸怀宽广之人,短短7个字就给朱元璋下了一个陷阱。

若是他还是介怀过去那些琐事,无疑是在告诉天下人“心胸狭隘、小肚鸡肠”,这样的皇帝又怎么能够服众呢?当然,方丈说朱元璋是“见在佛”也有着夸赞的味道。

正所谓“伸手不打笑脸人”,朱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回答,祭拜完佛祖之后离开了,方丈及其寺庙里的人也全都保住了性命。后来,朱元璋还奖励了寺庙许多赏赐,以至于寺院名声大噪香火鼎盛了起来。

明朝前中期,朱元璋一共封赏了6国公、28侯,然而这些人几乎都在后期被朱皇帝杀了,受牵连之人不计其数,可以说能够在他手底下活下来的人十分的了不起。

由此观之,皇觉寺里的这个方丈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,高手过招有时候就是一句话的事情。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大众旅行网版权所有  

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

  

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